8月4日至6日,市知聯會赴河南省安陽市紅旗渠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實際行動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落實市委關于切實推動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在六安落地生根,不斷開創綠色振興趕超發展新局面的要求。市政協副主席、市知聯會會長聶保國帶隊,市知聯會領導班子、秘書處及部分會員參加。
第一站來到了紅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據了解,青年洞是由當時的300名優秀青年組成的突擊隊,挖山不止,歷時一年五個月鑿穿的工程,故得名“青年洞”。會員們看著穿山而過的渠水,感受了“愚公奮起十春秋,引來漳河潤田禾”的艱辛和不易,實地見證了紅旗渠這一工程的偉大。“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當年紅旗渠青年人的豪邁與樂觀讓會員們深受感染。抬頭千仞懸崖,俯首百米峽谷,知聯會會員們佇立渠畔傾聽,也紛紛陷入了沉思。
第二站來到了紅旗渠紀念館,館內大廳鐫刻著習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通過在館內觀看當年林州人掄錘執釬、凌空除險、露宿山崖、揮汗如雨的視頻照片,以及體驗巖石爆破的震撼,會員們深感當年的艱辛與不易,而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就是這樣用最原始、最簡單的工具和方法開辟而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無不向后人訴說著那段戰天斗地的崢嶸歲月。在紀念館中墻壁上,一份寫有百余名獻身人員的名單,永遠記住了當年林州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大家深受觸動。會員們在通水慶典萬人大合影前佇立良久。
第三站,學習組先后參觀了殷墟博物館、車馬坑展廳。經參觀學習,會員們深入了解了考古是一門嚴謹的科學,融合了歷史學、地質學、物理、化學、醫學、人類學多門學科,細節性還原商代人生活離不開考古實證和技術支撐。例如婦好墓的考古發現就能佐證商代人的衣服、衣飾。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一處處被標記出的遺址、展廳墻壁上的講解,讓埋在地下的商代建筑漸漸浮現輪廓。參觀殷墟車馬坑,會員們了解到商人的馬車規制、車子用途、出行方式等問題。
活動的最后一站,會員們來到了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館內薈萃了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漢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會員們依次參觀學習了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多個展廳。其中,會員們在參觀“一片甲骨驚天下”專題陳列時紛紛驚嘆,該陳展以詳實的資料全面展現了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和研究歷程。會員們通過了解文字的發展歷程,近距離感受文字的力量,深刻領悟中華文明的魅力。
參加本次紅色教育活動的會員們紛紛表示,深刻體悟紅旗渠精神,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寶貴精神財富,要繼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和大別山精神,為六安綠色振興趕超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聶保國強調,廣大會員要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信仰信念的力量,強化理論武裝,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大別山精神,在繼承弘揚中守正創新,以實際行動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