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對沒有參加任何黨派組織而又具有民主運動歷史的知名人士的稱謂,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城市上層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中有代表性的愛國民主分子,以及一小部分從地主階級中分化出來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人物。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分別在不同領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社會上有較高聲望。
無黨派人士在中國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界人士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格限制,許多仁人志士只能以個人身份從事政治活動,單槍匹馬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多種形式的斗爭。他們憑著自己的社會聲望和感召力,影響和帶領著一大批民主人士投身民主運動。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斗爭中,與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比如,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三三制”政權中,無黨派民主人士李鼎銘先生當選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并在合作共事中提出了“精兵簡政”的著名建議,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評價和采納。始終領導著一支文化大軍的郭沫若,在國民黨統治下受著嚴重政治壓迫的馬寅初、李達,在北平遭到拘捕的符定一,在上海一直奮斗的宗教界人士吳耀宗等,他們雖然都沒有組織一個政黨或政治團體,卻領導著很大一批民主人士,聯系著許多方面的人士在奮斗著。無黨派民主人士從它產生之時起,就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何時才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
1946年1月10日,舊政協在重慶召開時,與會的除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中國青年黨的代表外,國民黨不得不承認并允許無黨派人士以“社會賢達”的名義參加。由于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通力合作,使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民主的五項協議,否定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及其奉行的內戰政策,再一次確認了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鄭重發出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月5日,郭沫若等具有無黨派身份的知名人士致電毛澤東主席,以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時,為了與以往的“社會賢達”相區別,最先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并得到中國共產黨的肯定。
1949年籌備新政協時,中共經與各方協商,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并決定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董魯安(于力)、符定一、歐陽予倩、洪深、吳有訓、王之相、丁燮林,周谷城等12人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參加了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為何規范了對無黨派人士的稱謂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黨派民主人士作為一個單獨的政治界別,在我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等領城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具有民主運動歷史的老一代無黨派民主人士陸續謝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具有無黨派身份的各方面杰出人才不斷涌現,在我國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無黨派代表人士袁隆平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為解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后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和聯合國糧食獎。
由于這些無黨派代表人士沒有參加過民主運動,沒有投身民主運動的歷史,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并不適合他們,“無黨派民主人士”這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已經不能準確反映新時期無黨派人士群體的現狀。因此,黨中央及統戰部門相繼使用了無黨派人士、無黨派愛國人士、無黨派知名人士等幾種稱謂,其中無黨派人士的使用頻率明顯增高。中央統戰部于2000年下發了《關于加強無黨派人士工作的意見》,正式規范了對無黨派人士的稱謂,明確對無黨派人士群體稱無黨派人士,對無黨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稱無黨派代表人士。